我们脚下的路在无穷地向前伸展,思想到哪里,路就到哪里。
现代的路与我童年记忆里的路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,童年的我曾经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穿行,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,走得艰难,走得辛苦,走得疲惫。
旧时的道路不是笔直的,因为路是跟着乡村转的,先有村子再有路,是路把一个个村子连接起来。
路既是村与村的连接,同样也是镇与镇的连接,再远方就有一个大城市在路的那头。现代理念的路已没有任何阻隔,是一种空间的无穷伸展,而且尽量地避开村子与小镇,路是城市与城市的连接。
是思维开辟了道路,是道路带动了思想,路在不断开拓,思想也在不断地跳跃前进。
遥想先祖时代,路的开辟非常不易,几代人走的是同一条曲折细小的小道,一站一站地走,绕过桑田,涉步小桥,从童年到老叟,一生来来回回地走,走着走着就消失了,然后又一辈人继续走,又继续老去,不思路的改变。路不变,思想不变,生活的圈子不变,人生也就不变。生活就是在路上艰难地来回穿行,永远也没有任何的希望。
记得上世纪的八十年代,家乡的路还是那样的古道悠长,乡人出远门可要念出一大串村子的名字,一个村一个村地走,然后便是另一个小镇,小镇的那里或许是还有一个小镇,也许你不知不觉的地来到了一座城市。
这路永远也不会冷落,总是人来人往,因为每一段主路的边上还有无数的小道,像树叶的胫脉一样从四面汇总,主路上永远是熙熙攘攘的。
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,路变宽了,那么一定有古道留下来,于是我就去寻找古道,妄想寻找前人的足迹,然而很失望,古道已荡然无存,只有那些古石桥成了古道遗留的风景。原来路是变而不是迁。路的变化不是跳跃式的,而是拓展。乡镇公路是在古道上拓宽的,有的古桥被改造了,而有的被保存了下来,保存下来的便是风景,便是遐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