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生在路上,长在路上,又将青春韶华奉献在路上,用鲜血与汗水守护着公路的安全畅通。他们从先辈手里接过接力棒,为路的延伸而接续奋斗,几代人浓缩成了一部公路养护发展史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养路人与砂石路
“80年代初,平凉公路开始慢慢实施改造,起初是在路面铺一层砂子,养路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扫砂。每人每天需要徒步走十几公里,一边走,一边扫,日复一日。”老刘,一个工龄快40年的养路工,也是静庄公路上的第一代养路人。他回忆着道班到养护所的变革之旅,深情回望着养路工那段辛劳但充实的日子。
“那时,养路工干的都是重体力活,无论是铺石子路还是处治路面病害,修路养路全靠肩挑筐抬,一天下来腰酸背痛。但年轻就是资本,虽然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就几块钱,却干劲十足。”老刘说,那时一线职工的劳动工具十分简陋,手中只有铁锨、洋镐、架子车、扫把和油爬子,就是这几样简单的工具,在老一辈公路人的手里就变成了遇水架桥、逢山开路的利器。
第二代公路人与高等级路
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。2006年,21岁的小刘从父亲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,成了公路养护战线上的“新卫士”。这时的路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,工程机械添置了不少,压路机、装载机、摊铺机等也成了公路养护的主力军,以往的砂石路相继改造成了平坦的沥青路面,公路养护更加精细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。
小刘作为一名技术人员,立足本职、刻苦钻研,认真学习各种公路技术规范,不断掌握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,积极探索“四新技术”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,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总结,掌握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公路养护建设的一些应对方法和措施。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,辛劳和汗水都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道路,小刘也渐渐适应了公路养护这份工作,并且越干越好。
在小刘的工作路上,他还结识了自己的妻子、成就了自己的理想。一路走来,晴风雨雪。如果说,缘起于一场考试一次分配,那缘深便是与公路相伴的点点滴滴。这么多年,自觉还有些“实干”的浪漫。
新时代养路人与平安路、生态路
现在,无论是施工还是养护,都实现了机械化,公路养护也从原来的体力劳动逐渐转化成脑力劳动,省人省力质量好,真正开启了“机械代替人工”的时代。2020年,小张和很多年轻人一起,从一名大学生通过考试成为了“公路萌新”,聆听着老一辈“公路人”对公路的深情和无怨无悔,开启了他们的养护之旅。
“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公路边,在我的记忆中,无论是春风拂过的早春,还是大雨滂沱的盛夏,无论是秋风萧瑟的冷秋,还是天寒地冻的寒冬,都有公路人一步一个脚印,就像铺路石一样,朴实无华,却用不屈的脊梁筑起了平安道路。”在入职感言中,“公路萌新”小张如是说。
如今,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毛驴刮路车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新型养护机械,精细化养护理念已经深入人心。科技养护、绿色养护、生态养护,公路品牌、公路文化、公路精神,公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,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,催生出了更强的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。一路走来,一代代公路人见证着风起云涌的历史变迁,但公路人的拼搏和汗水、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始终不变。他们见证了昨天,见证着今天,也必将见证美好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