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“精细化质量管理提升年”活动开年以来,省平凉公路发展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铆足劲、拉满弓,全力以赴抓质量、提路况,抓安全、保畅通,抓管理、增效能,各项重点工作跑出了“加速度”,拼出了“精气神”、干出了“新气象”,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实现了“新突破”。
谋篇布局夯基础
布局新“篇章”。“善谋者行远,实干者乃成”,中心立足长远发展,加强顶层设计,综合论证养护里程、运输距离、地理位置等因素,制定养护基地规划,布局建设的泾川专业化养护工区投入使用,构建了“东西中南”养护生产基地架构,将拌合站最远运距由110公里降低为60公里,终结了中心“东部片区”无沥青混合料生产基地的历史,提升了养护生产整体效率,降低了总体养护生产成本,布局了养护生产高质量发展的“新篇章”。
打造新“引擎”。中心按照公路养护“五化”总方向,主动求新求变,在深入调研和综合论证的基础上,重新调整优化养护站(点)布局,将原有的19个养护站+6个作业点优化调整为9个养护站+13个作业点,实现了养护生产站(点)、机械、设备、人员的结构性重塑,形成了“1段(所)+1养护站+N作业点”新模式,最大幅度降低非生产性成本,最大程度解决了地理位置分散、资源分布不均、管理幅度大等问题,打造了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
激发新“动能”。在养护站点调整优化的基础上,中心整合全省公路养护信息化平台,精简合并内业资料,让基层一线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日常养护工作中,持续为基层一线人员“松绑赋能”和“瘦身健体”。
应急处突显担当
答好“必答题”。“艰难困苦、玉汝于成”。7月13日至8月15日,平凉市连续遭受4轮强降雨灾害天气,持续1个月的连续强降雨,公路基础设施面临着强降雨带来的严峻考验,中心“以汛为令”,主动担责扛责,持续强化调度和统筹协调,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投入到防汛保畅工作中,按照“先抢通、后保畅”的原则,全面清理塌方、泥石流、倒伏行道树、路面落石,夯填路基缺口,抽排路面积水。中心累计投入应急保畅人员3307人次、应急机械设备623台次、碎石400立方米、片石1920立方米、吨袋940个、钢筋石笼430个、铅丝网片950个、砂袋1430只,清理塌方、泥石流6.9万立方米,全力保障了公路的安全畅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答好“加试题”。“艰难时刻,方显本色”。特别是7月22日至24日,平凉市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大暴雨,平凉市崇信、灵台、华亭等地累计降雨量超过300毫米,平凉大部地区24小时降水量超过历史极值,导致泾河河水暴涨,中心管养的泾川二号桥接近桥梁最大洪水位、桥桩基础受河水冲刷严重,桥梁冲刷富余度接近临界值,中心面对险情迎难而上,在综合研判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,果断采取“持续监测+间断性限行+改移河道+紧急加固”的综合处治措施,经过140多小时的连续奋战,消除了桥梁安全隐患,打赢了泾川二号桥“桥梁保卫战”,处治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肯定,树立和展示了新时期平凉公路人的实干担当和能打“硬仗”的新形象。
答好“课后题”。中心在抓好“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”和防汛保畅工作的同时,及时组织专业力量开展“雨后核查”工作,对路基边坡滑塌、路面沉陷、排水设施损毁、交安设施损坏等灾毁信息精准统计,实事求是摸清灾害损失情况,并动态更新完善公路水毁修复“一处一方案”和《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交通行业(公路水路)数据库》,截至目前已完成水毁塌方、泥石流清理,全面恢复路容路貌,处治完成路基沉塌陷、防排水设施损毁、桥梁河床冲刷等影响交通安全通行的27处水毁修复工作。
精耕细作提路况
针对中心管养路线超期服役路段多、本地产出路用材料压碎值大、重载车辆多、交通流量大的特点,中心主动求变应对。
坚持源头管控。全面推广耐高温、抗低温、抗疲劳等路用性能好的改性沥青,优先使用压碎值小和粘附性强的优质碎石,从原材料关口入手实现工程质量源头控制,改善路面对重载交通的适应性和耐久性。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级配,试验检测室会同各养护单位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验证、调试,源头上杜绝了油路修补质量问题。
坚持靶向施策。基于历年路况检测指标,聚集路况提升和养护费用最佳效益,精准制定《路况提升方案》,发挥日常养护、预防性养护、修复性养护叠加组合效力,实现了路况质量最大提升和养护资金最大效益。加强路域环境整治,大力整治路肩反坡、填埋边沟、填埋路肩等问题,有效提升了辖养公路通行质量。截至11月上旬,中心累计完成灌缝21.27万延米、油路修补6.2万平方米、沥青碎石封层46.96万平方米。
“向新而行、向高而攀”,省平凉公路发展中心将在“公路通”的基础上,着力解决“路网畅”的问题,努力满足“服务优”的需求,实现“人享其行、物畅其流”美好愿景。